“双贴息”如何办理?银行详解来了

  近日,《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及《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两项贴息政策发布,金融机构加快推进落实。

  8月15日,记者注意到,部分银行已针对贴息范围、办理流程等披露相关细则,回应个人消费者及企业关切。 

  消费贷贴息范围进一步明确 

  在个人消费贷贴息范围方面,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的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的消费。 

  部分银行提到,需符合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银行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且可通过银行贷款发放账户等识别借款人相关消费交易信息的部分,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贴息不包含信用卡(含分期)业务。 

  本次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利率为年化1%,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每名借款人在一家银行可享受的全部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其中可享受单笔5万元以下的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 

  部分银行已制定具体操作细则 

  在具体操作方面,多家银行均表示,将最大程度便利客户,简化操作,力求让客户既省钱又省心地获取贷款补贴。

  工商银行个贷部工作人员表示,工商银行正在优化贴息办理的流程、交易信息的授权和定期自动贴息,梳理消费贷款产品、额度、期限、计息等核心要素,细化相关执行方案。

  农业银行明确表示,客户可按照一般贷款流程在该行办理贷款。使用贷款时需要客户签署补充协议,并授权该行查询贷款发放账户,识别客户相关消费交易信息,汇总满足贴息条件的消费金额。对系统可自动识别账户中消费交易信息的,该行自动开展贴息;对系统未能识别的,客户可通过提供与贷款使用相对应的真实消费发票的方式向贷款经办行申请人工审核,审核通过后,予以贴息。如客户未签署补充协议、授权查询,不影响客户正常申请、使用该行个人消费贷款。 

  对于消费者关心的如何取得贴息资金的问题,部分银行将采用收取贷款利息时直接扣减的方式。 

  农业银行表示,为简便操作,对符合贴息条件的客户在该行的个人消费贷款进行结息时,该行将按照政策规定的贴息比例、贴息上限计算贴息金额,在收取贷款利息时直接扣减财政贴息资金。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方面,建设银行表示,政府相关部门将对该行发放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是否符合支持范围和贴息条件进行审核。2026年1月底前,银行一次性向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提出贴息资金需求申请,客户无需提出贴息申请,只需要按照正常的信贷流程办理贷款。该行收到财政部门核准并拨付的贴息资金后,对已付部分利息,及时向经营主体返还对应贴息资金至客户还款账户;对未付部分利息,在向经营主体按期收息时扣除对应贴息资金。 

  严禁任何主体套取贴息资金

  农业银行表示,对提供假资质、假材料、假担保、假交易、假用途等或通过不法中介办贷的,包括“包装贷”“职业背债人”“高评高贷”等,该行严格予以禁止。对相关部门审核未通过或违法违规套取贴息资金的,该行将按规定扣减或追回。对借款人违法违规套取贴息资金的,纳入个人不良征信记录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银行还表示,服务业经营主体的贷款资金须用于开展合规经营活动、提升服务供给能力、改善消费基础设施,严禁虚报、冒领、套取、截留、挤占、挪用贷款资金,严禁将贷款资金用于房地产开发或投资、理财等套利活动。银行将严格按照政府相关部门审核检查结果申领贴息资金,确保贴息资金合规用于向符合贴息条件的经营主体兑付,严禁任何主体套取贴息资金。

  在费用方面,多家银行表示,在办理消费贷款业务及贴息业务过程中,不会委托任何第三方(包括社会中介)办理,不收取任何费用。请客户切勿轻信银行官方渠道以外人员的电话、短信等其他渠道信息,谨防诈骗,保护个人信息及财产安全。

阅读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