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2025年第二季度美股财报
北京时间8月29日晚间消息,阿里巴巴(NYSE: BABA;HKEX: 9988)今日发布了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2026财年第一财季财报:营收为2476.52亿元,同比增长2%。净利润为423.82亿元,同比增长76%。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为335.10亿元,同比下滑18%。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431.16亿元。(注:阿里巴巴财年与自然年不同步,2025年4月1日至2026年6月30日为2026财年)。
详见:阿里巴巴:2026财年第一财季营收2477亿元 经调净利润335亿元
财报发布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CEO吴泳铭、CFO徐宏、以及阿里电商事业群CEO蒋凡出席了随后召开的电话会议,对财报进行了解读,并回答了分析师提问。
以下是分析是问答环节主要内容:
花旗银行分析师Alicia Yap:首先祝贺公司实现了稳健的云业务收入增长。我的问题与公司近期加大对即时零售及外卖业务的投入有关,想请教管理层对于中国即时零售市场增长方面的机遇,管理层有怎样的愿景? 针对即时零售业务,阿里巴巴的投资计划具体是怎样的? 这种大规模投入会持续多久?该投资将如何为淘宝整体及中国电商平台带来长期价值? 能否分享一下淘宝闪购业务的最新进展? 目前已实现哪些协同效应? 未来几个季度,我们在该投资上的投资对商品交易总额(GMV)及综合边际收益率(CMR)的增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蒋凡:我首先回顾一下我们在闪购业务上的一些阶段性进展,同时我也会分享一下我们对闪购业务后面的一些预期。淘宝闪购上线四个月以来,我认为在用户、商户运营、物流建设、市场营销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特别是七月份开始,我们在订单规模、用户,商户供给,运力规模上都远超预期。只看外卖到家的订单份额,我们已经领先行业。
我想跟大家分享几个具体的数字。第一,我们的日均订单峰值达到 1.2 亿单,8 月份我们的周日均订单也达到了 8000 万单。第二,从用户侧来看,闪购整体的月度交易用户买家达到了 3 亿。那么对比 4 月之前,增长了 200%。从商户供给来看,过去一段时间,随着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大量新用户、新商户加入淘宝闪购,尤其是优质供给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在运力规模方面,淘宝闪购日均活跃骑手数已经达到 200 万的规模。比 4 月份增长 3 倍,这也意味着我们创造了超过百万个新的就业。在上个季度我也讲过,闪购第一阶段的目标首先是用户规模跟心智。经过过去几个月的发展,我们第一阶段的目标已经超预期实现。
我再讲一下闪购对电商业务的拉动。首先从用户视角,淘宝闪购显著带动了手淘整体用户规模和活跃度。闪购拉动淘宝 8 月 DAU 增长 20%,闪购作为一个更高频的场景,带动了手淘大盘活跃用户活跃天数的提升。在用户活跃提升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闪购带动电商收益的明显趋势。主要体现在第一,因为流量上涨带来了广告跟 CRM 的提升。第二,因为用户活跃度提升以及新用户拉新跟流失用户的召回,我们可以减少市场费用的投入。我们认为这个趋势会在后续的持续经营中会扩大,相信中长期会更显著带动电商侧的收益。
接下来我想就大家特别关心的闪购业务经营效率和单位经济模型(UE)分享我们的看法。首先关于经营效率,我认为不能抛开规模谈效率。过去我们的订单规模是同行的 1/3,此前在很多省市,我们的份额甚至低于 20%。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份额差距下,谈论效率没有意义。目前来看,闪购已经达到了规模领先,我们会快速提升我们的经营效率。同行在外卖行业做的非常优秀,尤其是效率方面,我们正在努力缩小这一差距。在效率方面,我们的提升空间是巨大的,可以分短期跟长期来看。短期内我们的损益收敛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包括第一,用户结构的优化。过去四个多月,我们投入大量市场费用,带来了大量的新用户。但新用户在获取阶段需要更高的投入。我们的新用户留存非常好,随着老客的比例快速提升,平台UE会随着用户结构而优化。第二,订单结构的优化。我们在下一阶段会持续推动高价值订单的比例提升,我们看到消费者的高价值正餐订单以及零售订单的比例都在提升。随着平台整体客单价 (AOV) 的提升,也会带来整体UE的优化。第三,履约效率跟成本的优化。前期在我们订单规模激增 4 倍的过程中,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保证用户体验。因为短期运力不足,七、八月份我们对运力做了额外的大规模投资。随着后续平台订单规模逐步稳定之后,我们的物流成本会显著下降,带动平台UE进一步优化。
所以,短期通过物流跟补贴效率的提升,还有用户订单结构的优化,我们预计在保持消费者当前优惠投入的情况下,UE亏损可以缩减一半。长期看,随着我们订单密度的显著变大,物流成本对于对比 4 月之前,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外,我们在精细化运营线下商户方面也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我认为规模是决定效率的第一因素,在新的规模跟市场份额下,长期来看,我们有信心在效率方面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与此同时,我们不会单独看外卖的盈利情况,考虑到电商的综合收益,我们认为可以在长期保持价格竞争力的前提下,闪购对平台整体产生正向经济收益。
我再谈一下关于非餐饮零售品类的发展。首先我们把非餐饮品类的即时零售业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近场原生模式,另外一部分是远近场结合。近场原生模式下,一方面我们依托强大的商品供给跟供应链发展闪电仓模式。过去几个月,闪电仓供给快速发展,我们的闪电仓已超过 5 万家,订单同比增长超过 360%。其中闪电仓 25% 的供给来自于阿里生态的供应链。第二是依托于盒马大力发展生鲜品类的前置仓履约能力。盒马在接入淘宝闪购后,线上订单整体突破 200 万。同比增长 70%。在远近场结合方面,天猫超市将全面从 B2C 远场模式升级为近场闪购模式,在保持原厂价格竞争力的同时,更实现更快速的配送时效体验。
同时我们也会积极积极地引入天猫品牌线下门店加入淘宝闪购,实现天猫品牌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我们预计未来会有百万家品牌线下门店入驻淘宝闪购,天猫跟淘宝闪购的结合会给品牌商带来新的生意增长,也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购物体验。综合来看,我们预计在未来 3 年内,闪购跟即时零售为平台带来 1 万亿的新增成交。同时我们也相信外卖行业从一家独大到多平台参与,让商家跟消费者都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长期对行业一定是有利的。在这个过程中平台真金白银的投入创造了超过百万的就业,推动行业变革的同时,也促进消费和经济。
杰弗瑞分析师Thomas Chong:我们注意到阿里云表现十分亮眼,本季度同比增速提升至 26%。投资者应如何看待这一增速的提升?未来几个季度,我们能否预期该增速持续?同时,管理层对 2026 财年的增速预期是怎样的?此外,观察公司的增速数据,海外其他公司的类似业务情况,以及其每用户平均贡献营收,我们如何看待目前的变现节奏,相比美国市场如何?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阿里云的利润率已达 8.8%,未来利润率的发展前景如何?鉴于当前增速表现极为可观,能否介绍本季度不同行业板块对该业务贡献的具体情况?我记得上季度我们提到过多个行业领域,包括传统汽车行业对于该机遇的把握,本季度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和更多进展? 最后一个问题,管理层如何展望公司的资本支出情况?
吴泳铭: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关于我们增速的预期。阿里云的客户在使用人工智能 (AI) 产品,或者在他们的企业内部开发 AI 产品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些非常明确的趋势,就是需求端其实还是非常旺盛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现在 AI 模型的能力越来越强,我们看到非常多的企业在开发很多新的应用,或者创造很多新的使用场景。 第二,我们也看到很多传统应用的功能,正在快速地为大模型所替代,大模型的能力取代了传统 CPU 计算的一些功能,这方面的客户需求也是比较旺盛的。
我们也一直看到训练和推理方面需求的增长,最近几个季度,除了推理需求的快速增长之外,我们还在训练方面有一些新的行业观察。除了一些基础大模型公司持续迭代升级其模型之外,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新的机会。比如车厂,教育类企业,以及多媒体应用类的公司,他们都有一些训练需求,用自己的专有数据去训练专有模型方面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对于我们的 AI 整体基础设施使用量,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训练方面的一些新机会,基于我们通义的开源模型,很多企业还有非常强的后训练需求。比如说我们刚才提到的教育公司,或者医疗行业相关的需求,以及很多做开发工具的平台公司。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机会,他们的专属模型会使用自己的数据和自己的场景,基于通义模型进行后训练。在此基础上,这些公司会天然地使用到阿里云计算平台。我们也会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去开发一些针对阿里开源模型的、与后训练相关的商业化服务,这也是我们开源模型新的商业化机会。结合推理需求的快速增长,我们预期未来几个季度,阿里云的总体增速还将处于持续向上的过程。
关于对标海外市场的商业化节奏以及毛利率水平,我觉得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对中国云计算市场的判断。相比传统的云计算, AI 所产生的变革,将极大提高云计算市场的集中度。 AI 技术的出现导致开发者在开发应用时需要的技术栈比以往会多很多,从而推动他们选择具备全方位技术产品组合的厂商,尤其是在每一项单项产品上都具备领先能力的厂商。而阿里云在传统的计算存储、数据库、大数据库产品方面都具备优势。同时我们在新的 AI 技术栈、 AI 算力、 AI 基础设施和 AI 的模型能力等方面具备全方位的领先优势,我们对开发者还具有更为友好的开源生态。因此,就现阶段而言,我们的目标是在中国市场获得超越市场平均增速的增长,用好 AI 时代的机遇,继续扩大阿里云的市场份额。在这个战略目标下,我们目前总体的优先级是获取更多的用户,获取更多的用户应用场景,而非提升毛利率。
关于我们在 AI 方面的资本支出,我觉得我们还是会坚持原来三年投资 3800 亿这样的一个计划。但是每个季度可能根据供应链的不同,可能会有一些波动。同时,根据全球 AI 芯片的供应和政策变化情况,我们也有同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去完善供应链的储备模式。所以我们相信即便面对不同的行业情况, 3800 亿的资本支出还是会按照预期的情况去完成。
(持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