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华夏时报记者 石飞月 北京报道
尽管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上月访华时曾透露H20将恢复对中国市场销售,该公司8月28日公布的2026财年第2财季(截至2025年7月27日的季度)财报却显示,二季度未向中国客户出售H20芯片。
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英伟达在中国AI芯片市场的短暂空白,正被机器人市场的强劲需求填补。该公司本周透露其专为物理AI和机器人打造的开发者套件和量产级模组,已由优必选、银河通用、宇树科技、众擎机器人和智元机器人等公司率先使用。
总体来看,英伟达的业绩仍领先于多数科技公司,但收入增速显著放缓,第2财季同比增幅创下过去两年新低,增长态势趋于平缓。当地时间8月28日,英伟达股价出现小幅下滑,截至收盘股价跌0.79%至180.17美元/股,市值为4.38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一。
二季度未对华出售H20芯片
由于黄仁勋上个月访华时透露H20芯片将恢复对中国市场的销售,因此新一季财报最受人关注的还是H20对中国市场的供应情况。
英伟达财报显示,第二季度未向中国客户销售H20产品。受益于此前预留的价值1.8亿美元H20库存释放,第二季度英伟达向中国以外的客户销售H20所得收入约6.5亿美元。
上个季度,受H20禁令影响,英伟达因H20的库存积压和采购承诺产生了45亿美元的费用,致使GAAP毛利率下滑至60.5%,第二财季恢复至72.4%。
英伟达高管表示,今年8月,美国政府允许英伟达将特定的H20产品出售给特定的中国客户,但目前该公司还没有基于许可证出货任何H20产品。
不过,H20芯片此前曾因安全问题陷入争议。一个月前,因算力芯片被曝出存在严重安全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约谈了英伟达,要求该公司就对华销售的H20算力芯片漏洞后门安全风险问题进行说明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彼时,英伟达方面回复《华夏时报》记者称:“网络安全对我们至关重要。NVIDIA的芯片不存在‘后门’,并不会让任何人有远程访问或控制这些芯片的途径。”
至于这次风波会不会影响后续H20的供货,《华夏时报》记者再次采访了英伟达方面,对方回应称:“我们持续不断地管理着我们的供应链以应对市场状况。H20并非一款军用或用于政府基础设施的产品。中国拥有充足的国产芯片供应,足以满足其需求。中国不会、也从未依赖美国芯片打造关键政府基础设施,就像美国政府不会依赖中国芯片一样。然而,允许美国芯片用于有益的商业用途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利的。”
事实上,即便H20重返中国市场,恐怕也难复昔日热度。随着国产芯片替代潮迭起,本就是“阉割版”芯片的H20,优势也大大减弱。
“H20目前在国内主要应用在大模型的推理场景,这款芯片虽然性价比依然比较高,但已经不是不可替代的。华为、天数、摩尔等国产的GPU产品,都可以替代H20。”智参智库特聘专家袁博对本报记者说。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也表示,如果H20恢复销售,一些对算力有急切需求的企业会进行购买,但中国市场可能不会买很多,除了数量有限,也有国产替代和性能的因素。
在国产替代浪潮中,相关企业受到的利好是肉眼可见的,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便是寒武纪。近日,该公司刚刚公布2025年半年报,去年还大额亏损,今年上半年已经盈利超10亿元,营收甚至同比暴涨4347.82%。
收入增长继续放缓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英伟达在中国的AI芯片市场缺失了一段时间,但该公司还在布局中国的机器人市场。
8月26日,英伟达宣布基于NVIDIA Blackwell的Jetson Thor发售,Jetson Thor是专为物理AI和机器人打造的开发者套件和量产级模组,售价为3499美元。英伟达称,联影医疗、万集科技、优必选、银河通用、宇树科技、众擎机器人和智元机器人等公司已经率先使用Jetson Thor。
优必选和银河通用近日纷纷发声。优必选称,Jetson Thor完美融合了前沿具身智能技术与卓越的边缘计算能力,将为新一代人形机器人的设计提供核心支撑;银河通用称,该公司在Jetson Thor发售前便已率先将其部署至自研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 G1 Premium机器人体内。
除了Jetson Thor,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对英伟达芯片也有较高的依赖。银河通用还透露,该公司与英伟达在仿真、具身智能生态建设等领域也已展开深度合作。
在张孝荣看来,英伟达在机器人领域很难像在AI芯片市场那样“一家独大”,但它的技术确实处于核心地位,可能长期领先,且该公司不仅有高性能芯片,还有一整套机器人开发工具。“只是人形机器人行业还在早期发展阶段,技术流派众多,不像AI芯片那么集中,很多公司可能自己研发芯片;另外,机器人应用场景复杂(比如医疗、工厂),英伟达的通用方案不一定适合所有情况。”
在此背景下,英伟达还是拿出了一份漂亮的财报。2026财年第2财季,该公司实现收入467.43亿美元,同比增长56%,环比增长6%;净利润为264.22亿美元,同比增长59%,环比增长41%。
其中,数据中心收入为410.96亿美元,同比增长56%;游戏业务收入为42.87亿美元,同比增长49%;专业视觉业务收入为6.0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2%;汽车业务收入为5.8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9%。
从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幅度来看,英伟达整体表现依然好过很多科技公司,但与其此前两年的数据相比,该公司的收入增长是在继续放缓的。
受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影响,从2024财年第2财季(截至2023年7月底的季度)开始,英伟达的业绩开始起飞,而在此之前,该公司营收是连续下滑的。2024财年第2财季—2025财年第1财季,英伟达的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101%、206%、265%、262%,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843%、1259%、769%、628%,可谓是飞速增长。
随着基数增长,AI需求的增长速度也趋于稳定,英伟达的业绩增幅逐渐放缓。2025财年第2财季—2026财年第1财季,英伟达的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122%、94%、78%、69%,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68%、109%、80%、26%。
“AI芯片需求阶段性饱和,但AI巨头企业的需求还在。英伟达未来3-5年的增幅可能降到30%-40%,但英伟达创新能力很强,也有先发优势,如果它在机器人、软件这些新领域做得好,还是能保持龙头地位。”张孝荣对本报记者说。
关于下个季度(2026财年第三财季)的业绩展望,英伟达预计收入将达到540亿美元,上下浮动2%,这其中未计入对中国市场的H20产品出货。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